C 非正常工况(如开、停车等);
D 污染治理设施非正常运行;
E 违法排污;
F 停电、断水、停气等;
G 通讯或运输系统故障;
H 各种自然灾害、极端天气或不利气象条件;
I 其他可能的情景。
3、每种情景源强分析
针对上述2提出的每种情景进行源强分析,包括释放环境风险物质的种类、物理化学性质、最小和最大释放量、扩散范围、浓度分布、持续时间、危害程度。有关源强计算方法可参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4、每种情景环境风险物质释放途径、涉及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应急资源情况分析
对可能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分析环境风险物质从释放源头(环境风险单元),经厂界内到厂界外,最终影响到环境风险受体的可能性、释放条件、排放途径,涉及环境风险与应急措施的关键环节,需要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和应急救援队伍情况。对于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依据风向、风速等分析环境风险物质少量泄漏和大量泄漏情况下,白天和夜间可能影响的范围,包括事故发生点周边的紧急隔离距离、事故发生地下风向人员防护距离。
5、每种情景可能产生的直接、次生和衍生后果分析
根据3和4的分析,从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大气、人口、财产乃至社会等方面考虑并给出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风险受体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包括如需要疏散的人口数量,是否影响到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是否造成跨界影响,是否影响生态敏感区生态功能,预估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级别等。
(三)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根据(一) 和(二) 的分析,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完备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论证,找出差距、问题,提出需要整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内容:
1、 环境风险管理制度
1)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制度是否建立,环境风险防控重点岗位的责任人或责任机构是否明确,定期巡检和维护责任制度是否落实;
2)环评及批复文件的各项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要求是否落实;
3)是否经常对职工开展环境风险和环境应急管理宣传和培训;
4)是否建立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并有效执行。
2、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
1)是否在废气排放口、废水、雨水和清洁下水排放口对可能排出的环境风险物质,按照物质特性、危害,设置监视、控制措施,分析每项措施的管理规定、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和措施的有效性;
2)是否采取防止事故排水、污染物等扩散、排出厂界的措施,包括截流措施、事故排水收集措施、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雨水系统防控措施、生产废水处理系统防控措施等,分析每项措施的管理规定、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和措施的有效性;
3)涉及毒性气体的,是否设置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是否已布置生产区域或厂界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系统,是否有提醒周边公众紧急疏散的措施和手段等,分析每项措施的管理规定、岗位责任落实情况和措施的有效性。
3、环境应急资源
1)是否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应急装备(包括应急监测);
2)是否已设置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
3)是否与其他组织或单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或互救协议(包括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和救援队伍等情况)。
4、 历史经验教训总结
分析、总结历史上同类型企业或涉及相同环境风险物质的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经验教训,对照检查本单位是否有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
5、 需要整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内容
针针对上述排查的每一项差距和隐患,根据其危害性、紧迫性和治理时间的长短,提出需要完成整改的期限,分别按短期(3 个月以内)、中期(3-6 个月)和长期(6 个月以上)列表说明需要整改的项目内容,包括:整改涉及的环境风险单元、环境风险物质、目前存在的问题(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应急资源)、可能影响的环境风险受体。
(四)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针对需要整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分别制定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应明确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等内容,逐项制定加强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应急管理的目标、责任人及完成时限。
每完成一次实施计划,都应将计划完成情况登记建档备查。
对于因外部因素致使企业不能排除或完善的情况,如环境风险受体的距离和防护等问题,应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五) 划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完成短期、中期或长期的实施计划后,应及时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按照附录A 划定或重新划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并记录等级划定过程,包括:
1)计算所涉及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2)逐项计算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M),确定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3)判断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是否符合环评及批复文件的卫生或大气防护距离要求,确定环境风险受体类型(E);
4)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按要求表征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