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佳环保股份公司Xinji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td关于我们|添加收藏|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公司简介|资质荣誉|公司动态|公示公开|业务范围|行业动态|环保知识|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党建园地|人才招聘|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生态及土壤修复>>[场地环境调查及分析评估]返回首页  生态及土壤修复>>[场地环境调查及分析评估]

用生态旅游破解“一带一路”环境风险

2016-10-13打印阅读次数:2297返回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首席研究员董锁成:
用生态旅游破解“一带一路”环境风险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2日07:56
 
分享到:

 

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楠

  我国于2013年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之后,沿线国家不断掀起合作热潮,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合作。随着合作深入,处理好经济合作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也被各国日益重视,积极探索。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首席研究员、“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董琐成说:“培育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可被视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点之一。借此,既可发挥沿线国家旅游资源互补优势,又能破解沿线‘生态破碎带、经济凹陷区’的两难问题。”

  “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辽阔,景观多样,气候复杂。一方面,其生态系统丰富,旅游资源潜力巨大。截至2013年底,沿线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占全球比重为74.7%,自然遗产旅游资源占全球比重为32.1%,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占全球比重为50.9%。

  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主要生态约束性因素不尽相同,沿线生态破碎化特征明显。其约束性因素包括干旱、荒漠、高山、严寒和珍稀生物及生态环境保护。并且东西部植被覆盖面积广,经济发达;中间地带土地贫瘠,经济欠发达,荒漠化和沙漠化问题严重,开发难度较大。除此之外,沿线生态建设还面临着基础设施、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董锁成提出,可积极依托第一欧亚大陆桥、第二欧亚大陆桥、印中孟缅经济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构建“四区三带”国际自然生态旅游带和“六区三带”国际文化生态旅游带,有效连接“一带一路”东西两端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域,并为中亚、西亚和中东等自然旅游资源“洼地”和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引入大量的国际旅游客源,实现自然生态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带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两心四带七板块”的产业体系。

  “我们可将生态旅游业培育成‘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和贫困落后地区的动力产业,并使之成为国有林区发展生态经济和旅游产业的新兴增长极,同时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实现战略转型。”董锁成说。

  这一构想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这一构想是跨越国家界限的全球性问题,需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付出共同的努力和行动。

  对此,董锁成提出具体建议。例如,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建立“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联盟和示范区,组建国际性旅游合作管理机构,加速建设绿色旅游经济带;加强交通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互联互通,打通沿线国际旅游城市间的公路交通障碍,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网络体系;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旅游信息网络,促进智慧旅游和低碳旅游;升级双边和多边政府间、民间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

  董锁成还建议,建立多部委合作的金融支撑系统,争取把发展“一带一路”生态旅游作为各级基本建设、产业扶持、重点工程、旅游发展基金等项目资金的重要投入内容。集结多方力量,共同打造特色国际生态旅游品牌,强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环境治理,积极扩大国际生态旅游交流与合作。

  同时,科研工作必须跟上。他认为,应做好自然资源保护及动态监测和评价工作,构建监督体系和自然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研究,指导资源保护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加强不同国家间政府管理部门、科学研究机构和国际保护组织间的联系与合作,启动应对森林等自然资源退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科研项目,运用科学技术手段预测资源退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冲击。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10月12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

 

 

   

网站首页|公司简介|资质荣誉|公司动态|公示公开|环保知识|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党建园地|人才招聘|在线留言|联系我们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环境部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兰州市生态环境局陇南市生态环境局金昌市生态环境局临夏州生态环境局平凉市生态环境局
嘉峪关市生态环境局天水市生态环境局甘南藏族自治州...武威市生态环境局酒泉市生态环境局庆阳市生态环境局 
开户银行:招商银行兰州分行城关支行     税号:91620102720253137R     帐号:8460 8129 4710 001     备案号:陇ICP备19004045号 CopyRight(C)2010.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信佳环保股份公司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799号